首页 > 饵料 博客日记

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如何定义一个物种的灭绝

24-01-29饵料围观120

简介   7月21日,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长江白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的物种红色名录,世界上现有的26种鲟鱼全部面临灭绝威胁。 名单显示,

  7月21日,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长江白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的物种红色名录,世界上现有的26种鲟鱼全部面临灭绝威胁。 名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在野外灭绝,多瑙河裸腹鲟种群灭绝。 红色名录还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级别。

  不过,早在2019年12月,IUCN鲟鱼专家组唯一中方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魏启伟在国际学术期刊《全面环境科学》发表的研究论文中透露,预计2005-2010年长江白鲟灭绝。

  IUCN如何定义一个物种的灭绝? “通俗地说,如果一个物种不再自然繁殖,并且该物种的寿命已经过去,并且在此期间没有发现个体,那么该物种就可以被视为灭绝了。” 魏其伟说,白鲟的产卵地在长江上游金沙江地区,从1991年开始就没有发现白鲟自然繁殖。1993年之前,就有白鲟被误捕的记录。大约两年了,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发现任何东西。

  长江白鲟是在距今1.5亿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幸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由于体型巨大,被称为“淡水鱼之王”。 最大的成年白鲟可以长到7米,重达数万公斤。 因此,长江渔民中自古就有“千斤蜡等于千斤象”的说法。 这里的“腊子”指的是中华鲟,“香”指的是白鲟。

  白鲟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食是鱼。 和大多数鲟鱼一样,白鲟也是“逆流产卵洄游类型”。 鲟鱼主要生活在北半球的大河和沿岸浅水区较为宽阔的水域。 作为海洋和河流之间信息和物质交换的重要纽带,是北半球生态状况的指示物种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可靠指标。

  20世纪70年代,长江每年捕获白鲟20多吨。 “现在考虑保护和人工繁殖已经太晚了。” 中国水产科学院首席科学家魏启伟等人是最后见到活体白鲟的人。

  1989年,白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 2009年重新评估时被确定为“极度濒危(可能灭绝)”。

  2022年7月21日晚,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报告,宣布白鲟灭绝。

  大学毕业后,魏其伟被分配到长江水产研究所。 除了监测中华鲟外,他还经常接到渔民的电话,称江边码头附近又发现了一条死白鲟。 刚开始工作时,他经常处理这样“简单”的事情:解剖尸体、测量尺寸……没想到,后来他很少接到类似的电话。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渔业研究所想知道是否可以通过养殖白鲟来保护该物种。 然而,由于科学研究和技术的限制,研究人员甚至无法使渔民发现的受伤白鲟复活,更不用说人工保存它们了。

  无奈之下,科研人员首先对中华鲟进行了研究,最终攻克了中华鲟养殖技术的瓶颈,也给其他鲟鱼的保护带来了希望。

  研究人员两天两夜赶到现场,尽全力营救这条鱼。 他们对白鲟使用了所有现有的中华鲟救援技术,最终把这条鱼救了出来。 这是一条3.53米长的白鲟。 水产渔业肯定不可能养活这么大的鱼,所以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标记,并将其放回长江。 研究人员希望,随着白鲟寻找产卵场,我们也能获得更多有关白鲟种群的信息。

  被释放后,白鲟顺利游走,研究人员乘船尾随其后。 不料,船在宜宾九龙潭河段搁浅。 那是农历二十九,大家都回家过年了。 很难找到修船工。 大年初二修好船后,鲟鱼就不知去向了。

  他们针对白鲟救助相关问题进行了的研究,储备了繁育养殖技术、雌核发育技术、雄激素发育技术、生殖细胞移植技术等。 魏启伟表示,也就是说,只要还有一条活着的白鲟,我们现在的技术就可以帮助逐步恢复白鲟的数量。 但现在,我们连一个活物都看不到了。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刘仁军主要研究长江白鱀豚,但在他的研究生涯中,他眼睁睁地看着白鱀豚在他眼前消失。 幸运的是,通过对白暨豚的研究,研究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江江豚得救了。

  长江自古以来养育了我们中华儿女。 它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 浩瀚的河水孕育了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鱼类424种,仅特有鱼类183种。 。 以草鲢、鳙鱼“四大鱼类”为线索,可一窥长江生态链的丰富性。 这四种常见经济鱼类都有自己的食物(底栖生物),其种群规模远大于草鲢、鳙鱼。 而这四种鱼也是白鲟、江豚等鱼类的食物。 长江流域是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基因库,鱼类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标志和晴雨表。

  1954年,长江流域渔业捕捞量接近43万吨。 长江里的鱼多得“一张网都载不下”。 到2011年,渔业捕捞量不足10万吨。 用普通的网,在长江里,一天很难捕到一条鱼。 长江流域的生态越来越差,捕获的鱼越来越少,渔民越来越穷。 整个长江水生生态系统状况十分恶劣。 凤尾鱼、川陕鲑鱼、长江鲟、中华鲟、鲻鱼等自然繁殖受到阻碍。

  人类活动、环境破坏、掠夺性开发、过度捕捞等,使长江流域生态破坏严重,鱼类栖息地丧失。 研究人员已经放生了人工养殖的中华鲟,但放生数量有限的中华鲟都逃不过鱼网、鱼钩甚至炸药。 长江沿岸的污染还导致许多鱼类出生时先天畸形,体内残留有害物质,影响繁殖……

  生物体的繁殖遵循规律。 一旦后代数量太少,鱼类就不可能完成交配,更不用说维持种群了。 1988年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的白鱀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仅存2种。 白暨豚功能性灭绝,白鲟灭绝,剩下的中华鲟和长江鲟的状况也很不乐观。 根据2018年长江淡水豚科考结果显示,江豚种群数量仅有1012只; 截至今年,长江中华鲟已连续五年没有监测到自然繁殖,其在野外的生存状况堪忧……比白鲟稍微幸运的是,长江中华鲟和中华鲟都已被人工饲养保护,但自然种群的恢复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长江流域这些旗舰物种的急剧减少和消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渔范围和时间的通知,宣布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2020 年 1 月 1 日 0:00 起。

  近年来,我们偶尔能在社交网站上看到人们观察长江中鱼类自由游动的场景,有时还能偶遇野生江豚种群。 长江流域生态在休养生息中逐步恢复。

Tags:

本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