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亚 博客日记
文昌鱼动物起源和进化有着重要价值吗?
24-01-29路亚围观128次
简介 1774年,德国生物学家帕拉斯在英国海岸采集了文昌鱼的标本。文昌鱼虽有鱼类,但属于头脊索类,没有脊柱,只有脊索,是人类和鱼类等脊椎动物的“表亲”。文昌鱼的数量非常稀少,很多实验室都想有
1774年,德国生物学家帕拉斯在英国海岸采集了文昌鱼的标本。文昌鱼虽有鱼类,但属于头脊索类,没有脊柱,只有脊索,是人类和鱼类等脊椎动物的“表亲”。文昌鱼的数量非常稀少,很多实验室都想有一个文昌鱼的标本。n
上世纪20年代初,厦门大学刚刚成立,时任校长林文清先生从世界各地招募海洋科学专家。美国人索尔·赖特(Saul Wright)受邀成为生物学教授。赖特教授经常去海边。有一次,他去厦门六五店考察,惊讶地发现这个地方的文昌鱼是按吨计算的。像银鱼干和虾米一样,文昌鱼也是米饭的食材。1923年,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厦门大学附近的文昌鱼渔业》,并兴奋地向世界同行报告了这一发现——生物同行有福了,这里的文昌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n
放眼世界,只有文昌的鱼类产量丰富到足以形成渔业,仅在厦门海域,尤其是柳武店一带。在这里,文昌鱼的捕捞历史已有300多年。一开始,因为文昌鱼又小又软,所以并不受食客的青睐。直到油炸食品、煎蛋等新型食用方式的出现,人们才逐渐发现了文昌鱼的独特口感。尤其是烤好的文昌鱼干出来后,文昌鱼的价值大增。民国初年,文昌鱼成为厦门的名品,远销南洋各地。n
满足文昌鱼这样挑剔的客人并不容易——海水不能太咸或太淡,水温要冷热适中,水流不能过快,风浪不要太大,化学污染物太多......最重要的是,作为害羞的小动物(它喜欢每天把自己埋在海底的沙子里,探出头来过滤饲料),它对基质的要求非常高:小时候喜欢细沙,长大后喜欢细沙混杂着粗沙, 最好在砾石中混合少量贝壳碎片,以便钻孔和呼吸。厦门犹如文昌鱼的“海上明珠”,为它们在茫茫大海中繁衍生息提供了一片幸福的土地。n
随着厦门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个生态优越的海域发生了一些变化。1955年,高集海堤建成,首次连接厦门岛和大陆,极大地方便了人员和货物的流通,为厦门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当时的科技条件,海堤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无法得到充分的证明。海堤建成后,海域部分被堵塞,海水无法流通,导致附近文昌渔场大量淤泥堆积。n
除海堤建设外,新建城市建设、填海造地、道路建设、人工海滩等基础设施项目也需要大量的海砂作为材料。在利润的驱使下,许多采砂单位在未取得相关许可证的情况下,在厦门沿海开挖了大量海砂。n
生活原本是厦门重要的养殖区,潮滩和浅海养殖一方面侵占了文昌鱼的栖息地。另一方面,未食用的饲料和动物粪便堆积在海床上,在海域沉积了大量污泥,使水质恶化。n
就这样,在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文昌鱼喜欢的松散沙砾被致密的污泥所取代,曾经“伊甸园”般的栖息地不复存在。1956年以前,文昌鱼的年产量一般为70-150吨,但到1969年,只能捕捞2.23吨。福建人餐桌上的这种“小鱼干”,逐渐成为濒危物种。1988年,公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文昌鱼被列为二级重点保护动物。n
面临的生存危机,1991年,厦门市政府批准建立厦门文昌鱼类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最早的文昌鱼类保护区,并于2000年升格为国家级保护区。同时,厦门多家海洋科研院所也在积极开展文昌鱼人工养殖。2005年和2008年,文昌鱼苗放生10万余尾。n
但相较于中华白海豚,这是厦门一种优雅而标志性的海洋保护动物,拥有自己的微笑滤镜,只有几厘米长且难看的文昌鱼很难吸引大众的眼球。今年夏天,厦门海边是抓海“挖蛤蜊”的热门场所。在文昌鱼类保护区核心区——黄厝海区,每天都有上千人前来,冰淇淋勺、塑料铲、电风扇罩,以及各种挖蛤蜊的“神器”轮番搏斗。n
涨潮过后,大家收获了很多,但这个海滩却被颠倒了,沙滩上留下了没有食用价值的多毛类动物、甲壳类和贝类的尸体,喜欢潜入沙子里滤食的文昌鱼也逃不掉。n
网上很容易搜索到“厦门抓海”“厦门挖蛤蜊”的视频——挖蛤蜊,破坏文昌鱼栖息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n
后来,在环保组织、政府机构、执法机构等各方的努力下,这股“热潮”逐渐平息。文昌鱼在这个星球上顽强地生活了5亿年。它能否像这首童谣所说的那样,继续生活在这片海域,未来还掌握在我们手中:n
Tags: 路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