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博客日记
蚯蚓养殖过程中一些不得不说的事
24-01-24资讯围观139次
简介 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要求,选择靠近猪场的地点,地势平坦、温暖、湿润,植物茂盛,天然食物丰富,僻静,无污染,接近自然环境,水源方便,土壤松软、富含腐殖质、能填土、排水、阳光充足的地方
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要求,选择靠近猪场的地点,地势平坦、温暖、湿润,植物茂盛,天然食物丰富,僻静,无污染,接近自然环境,水源方便,土壤松软、富含腐殖质、能填土、排水、阳光充足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蚯蚓的品种很多,但大多数不适合人工养殖。 我国常用品种是“大平2号”。 蚯蚓是具有较大遗传变异性的低等动物。 加之人工饲养密度大,同床繁殖数代,容易出现品质下降、生长缓慢、繁殖率降低的情况。 因此,在养殖之初应选择品质优良的蚯蚓。 蚯蚓非常重要。 选择种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蚯蚓对光的敏感性直接反映了其调节环境生态和生理活动的能力。 敏感度越强,感受和调节环境的能力就越强。 因此,应选择对光较敏感的蚯蚓作为品种。 这样选出来的蚯蚓具有比较好的遗传性状,有利于保证下一代的品质。
基材是蚯蚓栖息的物质,也是蚯蚓的食物来源。 基质的质量对养殖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基材是牛粪、稻草或瓜果的混合物。 基材要求密度低、压力低、含水量高、保水性好、透气性强,以满足蚯蚓生长的需要。 将60%新鲜猪粪和40%牧草混合,加入一定量的EM菌发酵液和红糖,搅拌均匀。 彻底浇水,使其达到 55% 至 70% 之间。 堆垛高度约1m。 让它松动,不要按压它。 固体,盖上覆盖物,密封厌氧发酵20天(每周翻堆一次,加水)。
蚯蚓繁殖床建立在地势平坦、土质松软、无大块土块、能排灌的地方。 首先将地面平整,将发酵基材均匀铺在地面上,厚度约10cm,宽度约1.0m。 摊铺完毕后,将蚯蚓种子均匀撒在基材上。 蚯蚓撒水要均匀。 一般每平方米可放置0.25kg~0.40kg。 夏季密度可小一些,冬季密度可大一些。 蚯蚓铺好后,在蚯蚓上面铺一层基材,基材上覆盖一层稻草,以达到保温、保湿的目的。 铺装完毕后,在基材上倒入适量的水,一天后检查。 如果蚯蚓逃逸、收缩、死亡或膨胀,请查明原因。 可能是基材没有发酵好,应该重新发酵(建立繁殖床之前最好用基材做初步测试)。 饲养床之间应留有1m左右的间隙,以便于饲养和管理。
温度低于5℃或高于30℃均不利于其生长。 0℃以下,蚯蚓会被冻死。 当温度超过32℃时,蚯蚓就会停止生长。 当温度超过40℃时,蚯蚓就会死亡。 蚯蚓生长发育所需的含水量在60%~70%之间,孵化期的最佳含水量为56%~66%。 蚯蚓的生长繁殖与pH值密切相关。 生长环境和基质的pH值在6~8之间,最佳为7。超过这个范围,蚯蚓会脱水、变干、收缩、反应缓慢、逃跑。
蚯蚓在20天左右就能把牛粪全部变成蚯蚓粪,这个时候就需要补充。 补充饲料时,可以用新饲料覆盖原来的饲料。 投喂量应根据蚯蚓的食量而定。 饲料要铺放均匀,添加稻草,并经常浇水保湿。
为了保证蚯蚓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夏季,每天至少要浇水一次。 水不能被污染,水流量不宜太大。 必须浇透水,使上下层材料连接起来。 最好选择气温较低的早晨或傍晚。 水。
蚯蚓繁殖床不应与其他杂物混杂,并应经常松土,以保证空气流通和幼蚯蚓的成活。 繁殖床之间的过道应保持清洁。 定期清除蚯蚓粪,保持环境清洁。 用铁耙翻动繁殖床时要轻柔,尽量将蚯蚓卵埋入基材中,以免影响孵化率。
蚯蚓的世代间隔约为60天。 蚯蚓有不同世代的习性。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及时采收。 如果不及时收割,它们就会逃跑。 大小动物混养还会造成近亲繁殖,从而造成蚯蚓种类的减少。 当每平方米的蚯蚓数量达到15000~20000条,大多数蚯蚓的重量为400mg~500mg时,收获成蚯蚓。
蚯蚓的采集通常采用诱捕法,主要利用其遮光特性。 收获前24小时灌足水,不可太干或太湿。 首先,在养殖床旁边铺一层约1m宽宽的薄膜,将需要收集的蚯蚓和基材堆放在薄膜上; 使用多齿耙子松开表面。 根据蚯蚓的遮光特性,蚯蚓会往下钻,上面的基材基本没有蚯蚓; 然后把上层基材耙掉,蚯蚓因有光保护又会向下钻。 再次去除上层基材,如此反复。 除去基材后,塑料薄膜上只剩下蚯蚓。 由于基材上还残留有蚯蚓,需要将基材再次倒入繁殖床上,让剩余的蚯蚓繁殖成小蚯蚓,下次继续收获。 收获后,蚯蚓被称重并装入盒子中。 如果不立即运输,必须存放在冷库中,以免腐烂。 冷库温度控制在-20℃左右。
Tags: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