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博客日记
从长江口到湖南洞庭湖一带自古就盛产刀鱼
24-01-27资讯围观122次
简介 长江刀鱼是我国著名的高档淡水鱼,与凤尾鱼、河豚并称为“长江三绝”。 长江口至湖南洞庭湖一带自古盛产旗鱼,历史最高产量达3700多吨。 然而,这种繁荣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衰落。
长江刀鱼是我国著名的高档淡水鱼,与凤尾鱼、河豚并称为“长江三绝”。 长江口至湖南洞庭湖一带自古盛产旗鱼,历史最高产量达3700多吨。 然而,这种繁荣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衰落。
为保护长江刀鱼,我国自2019年2月1日起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并停止向渔民发放特种捕捞许可证。 禁渔三年后,长江干流的刀鱼数量呈现增加趋势,但尚未形成鱼潮,无法与黄金时期相比。
然而,近日靖江却发生了一起罕见的旗鱼事件。 这一发现或许有助于揭示剑鱼的繁殖密码,甚至可能让剑鱼变成“家养鱼”!
近日,江苏靖江一家家庭养殖场的鱼池引起媒体关注:在一群人围观下,工作人员用刺网,十分钟就捕到了9条秋刀鱼,其中最长的达到了40厘米,重达166。克,最小的长约10厘米,重约20克。
经确认,捕获的鱼确实是剑鱼,全身银光闪闪,身体狭长,像一把锋利的匕首,非常漂亮。 现场不少人都感到不可思议:没想到,第一次看到新鲜的剑鱼是在鱼塘里!
据鱼塘业主介绍,刀鱼出现的鱼塘已于2017年底进行过清理消毒,清理过程中并未发现刀鱼的踪迹。 但2018年夏天,鱼池里突然出现了刀鱼,不小心捕获了两条长约7至8厘米的小刀鱼。 那年冬天放水捕鱼时,池塘里出现了几条秋刀鱼。 它们已经长到约12厘米大小,重量约50克。
随后几年,刀鱼数量不断增加,甚至惊动了当地农业部门。 奇怪的是,农户自始至终都没有放过秋刀鱼鱼苗,也没有放过鱼卵。 池塘里的刀鱼仿佛“凭空出现”,着实令人费解。
从近期的捕获量来看,目前鱼塘内的秋刀鱼储备量不少。 专家估计,体重超过100克的刀鱼可能有700至800条。 堪称刀鱼的“天然临时繁殖地”!
江苏省靖江市位于长江下游。 这里是上世纪长江刀鱼的产卵地。 1987年捕获量达到330多吨,此后急剧下降。 长江中秋刀鱼的产卵场并不多。 其他分别是崇明、南通、安庆、湖口、都昌(下图中星号标注)。
2000年以来,关于靖江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并不多,能找到的唯一一份报告是在2011年发表的。报告中特别提到:“自2002年长江禁渔以来,靖江渔获量秋刀鱼也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 确实,2002年我国就开始在长江实行春季休渔,每年休渔三个月(靖江段休渔期为4月1日至6月30日)。 这是秋刀鱼资源回收的开始。
经过20年禁渔保护,靖江段应该还有野生刀鱼。 数量不明,也不清楚是否还有产卵场。 回到靖江的鱼塘,大量的剑鱼是从哪里来的呢?
第一个渠道是通过鸟类等媒介生物。 鱼卵可以粘附在水鸟的羽毛和鳍状肢上,甚至可以在粪便中耐受一定程度的脱水并保持一定的生理活性。
第二条渠道是长江水扩散。 当地池塘从长江引水时,一些刀鱼鱼卵混入其中刀鱼多少钱一斤,最终在池塘中自然孵化。
鱼塘位于城泾公园五须村嘉鱼村,距河边约5至7公里。 周围有大片农业种植区,农业灌溉渠直通长江。 更巧的是,鱼塘通常会在年底清鱼,来年春天注水养鱼。 引水时间与秋刀鱼产卵期(2月至3月)高度重合! 综合考虑,第二个渠道更有可能。
第一种情况并非完全不可能。 鱼卵的生命力确实超乎人们的想象。 2019 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少量鱼卵确实能在鸟类的消化道中存活下来。 研究人员以8只野鸭为试验对象,每次喂食约500个鱼卵,并定期收集粪便。
最终结果显示,18枚卵保持生理活性,其中12枚正常,3枚成功孵化成幼虫。 这也印证了农村老人常说的一句话:“千年草籽,万年鱼籽”。
长江刀鱼的学名是长嘴鳊。 我国黄河、钱塘江、长江等水域均有野生种群。 不同地区的刀鱼适应了各地的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如迁徙型和定居型。 顺便说一句,短颌鲷、湖鲷和剑鱼在外观上高度相似,但它们并不是同一种鱼,在基因水平上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最著名的刀鱼是生活在长江干流的洄游刀鱼。 俗称“江剑”。 其平均寿命只有4至5年,最长寿命不超过6年。 江岛好吃又贵。 繁殖时可追溯到长江口至中游洞庭湖地区。 繁殖后,成鱼顺流而下,返回大海。
另一种刀鱼生活在湖泊中,称为“湖刀鱼”,不像河刀鱼那么受欢迎。 渔业调查显示,鄱阳湖是秋刀鱼的资源基地,近年来捕获量不断增加。
2016年,一名渔民在鄱阳湖龙口以下3公里处捕获了一条旗鱼。 这条鱼长13厘米,重60克。 这是当年的一个重大发现。 2020年,鄱阳湖旗鱼开始大量出现,在庐山市火炎山水域一次性发现了上百条,可见禁渔已见成效。
众所周知,留留秋刀鱼是低价值鱼类,而洄游秋刀鱼才是真正的名贵鱼类。 一斤野生大旗鱼曾卖到8000至10000元。 如果拍卖的话,单价可以翻几倍。 例如,2012年4月,一条325克的长江刀鱼在张家港拍出5.9万元的天价。 称其为“水中金”也不为过!
如果基因鉴定能够确认靖江鱼塘里的刀鱼就是“江刀”,那么这个鱼塘将成为一个“聚宝盆”,更重要的是——它可能还蕴藏着帮助刀鱼脱身的关键密码。人口危机!
2007年,中国研究人员在长江靖江段捕获了一批野生刀鱼。 这些秋刀鱼肩负着“重大使命”,是第一批用于人工繁育的亲鱼。
2011年,上海水产研究所成功孵化出第一批秋刀鱼鱼苗,约1万尾。 如今,旗鱼的养殖技术不断成熟,但繁殖生产力仍然很低,效率远不及自然繁殖。
旗鱼高产繁殖的技术密码尚未完全掌握。 目前的困境与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家鱼繁殖之谜”非常相似。
鲤鱼的四大品种是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 这四种鱼类主要在长江干流自然繁殖,不在鱼塘发情产卵。 这是因为有长江流水的刺激。 这种刺激通过侧线器官传递到鱼的神经系统,通过脑下垂体引发激素分泌反应,从而促进卵巢和睾丸的发育和成熟。 封闭式池塘缺乏这种水流刺激,家养鱼类的性腺自然无法顺利发育,更不用说交配繁殖了。
池塘里家鱼不产卵的现象困扰了中国科学家30多年,直到1958年6月才取得突破。 如果研究人员不从生理和生态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家养鱼类的人工繁育可能会成为一个无法解决的鱼类学问题。
同样,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充分调查靖江鱼塘及周边水体环境的生态特征,从生理和生态两个方面研究刀鱼的繁殖,那么或许就有可能打破刀鱼的“低产瓶颈”。 甚至可以说,刀鱼将成为中国下一个“国产鱼”。
当然,旗鱼的繁殖过程远比四大鱼类复杂。 它不仅洄游时间更长,而且还经历了从海水到淡水的盐度变化。 生态因子的变化过程有待进一步研究。 旗鱼人工养殖的主要思路是模拟自然条件,通过引入长江水、改变盐度,给亲鱼提供类似的生态刺激。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深入剖析靖江鱼塘的“特色”,在旗鱼生理方面取得关键突破,那么四大鱼类人工繁育的奇迹或将再次上演,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淡水渔业带来好处。 科技财富。
Tags: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