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博客日记
野钓最实用调漂和找底方法,分享野外钓鱼精准找底技巧
24-01-27资讯围观124次
简介 1)我们在野外钓鱼的时候,为了避免不同水域的水密度不同而造成调漂的误差,我们必须在实际钓鱼的水域、钓点(钓鱼的地方)调漂。钩饵落到底)。 2)如果我们在野钓时采用
1)我们在野外钓鱼的时候,为了避免不同水域的水密度不同而造成调漂的误差,我们必须在实际钓鱼的水域、钓点(钓鱼的地方)调漂。钩饵落到底)。
2)如果我们在野钓时采用压线钓法,那么在调浮的时候一定要把主线压入水中,因为当主线浮在水面压入水中时,浮感重量不同。 一段长度超过1.5米的0.6号鱼线,当它浮在水面上,压入水中时,会对高灵敏的浮漂产生一眼左右的冲击力。
3)调漂时,将鱼钩(长脑线上的鱼钩)调整到离水底10厘米左右比较准确。 因为,如果鱼钩距离水底太近,可能会导致鱼钩触底时调漂,完全不准确; 如果鱼钩距离水底太远,那么就会有很大一段水线自重在调漂时没有考虑到。 ,也会造成漂移调整不准确。
例如:钓鱼2米水深时,调浮漂时水线为50厘米。 调节浮子时,拉长水线,直到鱼钩触底。 此时伸出超过1米(1.5米减去到钩的落差长度),水线自重会导致高敏浮子下沉一定数量的目数,导致你原来调整的不知不觉钓鱼网就变了,你还以为是原来的设置。 钓鱼眼。
经过计算发现,千分之三克的重量足以让高度敏感的浮漂沉入1目左右,而1米多长的0.6号鱼线的重量则超过千分之三。公克。 。 所以漂必须调到接近水底的位置。
4)为了保证鱼钩能将浮漂调离水底10厘米左右,我们在调浮漂前一定要测量钓点的水深。 方法如下:在铅片座上卷起一块足以将浮子拉到水面以下的铅片。 然后我们上下移动浮子,使浮子高出水面2目。 此时铅坠处于直立触底状态。 从2目以下的浮漂到铅坠下端的长度就是钓点的实际水深。
5)将浮子向下移动,移动的距离为“脑线长度加10厘米”。 此时浮子到2目以下的鱼钩的长度比实际水深短10厘米左右。 这时候就可以开始调整浮子了。
1)开始减少铅皮。 注意减铅皮、调漂时不要忘记双钩u>虾u>饵料(饵团大小要和正常钓鱼时一样大)。 调漂时减少铅片时户外垂钓,每次抛竿时都必须装饵。 这也起到了打窝的作用,也叫打饵调漂。
通过一点点减少铅皮(每次都要减少少一些,越接近末端减少越少),将浮漂调整到你想要钓鱼的目数,比如2目(以下均以2目标准)说明)(带饵料)。 此时的状态是:上饵的鱼钩距水底10厘米左右。 显然,此时的鱼钩和鱼饵已经完全悬浮了。
2)将浮子向上移动10厘米。 此时的状态是:下钩饵完全触底,上钩饵悬空。 浮子应高出水面2目多一点(水底无酱层时)。 额外的一分是由于诱饵。 如果你想调整到精确的2目,你可以轻轻地将浮子向下移动一点。 此时的状态就是二目的钓鱼的正常状态:下钩饵轻触底,上钩饵悬空。
3)只给下钩上饵,上钩空着。 入水后,浮漂露出的目数必须大于2目,假设是4目(那么饵团的吃水就是2目),此时的状态是:下钩悬空从底部带饵,浮漂距水面4目。 一定要记住这个目数,以便钓鱼时判断水下钩饵的状态。
4)不加饵料,空钩抛竿。 入水后,浮漂露出的目数又增加,假设是6目(那么两个饵团的吃水就是4目)。 此时的状态是:空钩悬挂在底部,浮子高于水面6目。 这个目数也要记住,因为正常钓鱼时,当浮漂升到6目时,就说明两钩完全脱饵了(在确认不是鱼咬钩的前提下),应立即提起并更换杆。 饵。
5)尝试用鱼饵钓鱼。 这时候也算是正常钓鱼的开始了。 但要根据水底、鱼情、上鱼率、是否有空竿等情况,通过上下移动浮漂来钝或惊动钓组,调整钓组到目标。 适应垂钓现场的实际情况,提高上鱼率。
上述调漂找底的过程听起来可能非常繁琐。 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 钓鱼者想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掌握好调漂、准确找底的技巧。 否则,你一定会遇到麻烦而不自知。 在这样的情况下,看到其他钓友频频上鱼,我就望水而叹! 调漂、找底的技巧需要在实践中锤炼,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不着急、不着急、心平气和。 只有这样,你的钓鱼水平才能逐步提高。
松:就是说我们收线的时候,需要放松到一定程度。 我们收线的时候,在鱼的抵抗力较弱的时候,可以快速收线。 如果阻力较强,就要立即松线。 如果牵强的话,反而会逃跑。
直:就是说我们收线的时候,线要直,竖直的向上提。 切勿向左或向右摇摆。 鱼在水里发威时,其力量必然是其体重的几倍,收线时阻力很大。 这时,只需向前抬起即可承受压力。 如果左右摆动,很容易造成杆折断。
摇动:鱼上钩后,一定要平稳。 先提起,轻轻晃动,让鱼钩更深。 如果鱼钩牢牢地卡在鱼嘴里,不仅鱼无法吐出鱼钩,而且还可以减少收线时的滑钩误差。 但一定要轻轻摇动杆。 如果太重,鱼钩就会把鱼嘴弄破,鱼钩就会脱落。
噎:就是让鱼多噎几口水。 收线到一定程度后,为了防止鱼割断线而挣扎逃脱,需要将鱼头提出水面,然后快速放入水中。 重复几次,用网套起来,就很容易收集了。
Tags: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