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博客日记

春季斑点叉尾鮰“套肠病”病因与防治

24-01-23资讯围观187

简介   鲶鱼“套膜肠病”的主要病原菌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或嗜水气单胞菌。 病鱼的主要症状是:体表(特别是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变色斑,腹部增大,腹腔内有淡黄色或血性腹水,胃肠道粘膜充血出血,肠

  鲶鱼“套膜肠病”的主要病原菌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或嗜水气单胞菌。 病鱼的主要症状是:体表(特别是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变色斑,腹部增大,腹腔内有淡黄色或血性腹水,胃肠道粘膜充血出血,肠绞痛。 重叠,甚至肠脱垂,肠腔内充满淡黄色或血性粘液。 病变特点为体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变色斑、腹水、肠炎、肠套叠。

  鲶鱼的“肠袢病”其实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主要致病条件是应激因素。 细菌感染时就已经出现肠袢,实际上应该定性为继发感染。 主要原因如下:

  越冬鲶鱼体质较弱,越冬前的筛选、越冬时的碰撞、抓伤、越冬后移塘等产生的致病因子叠加积累,使其处于致病的临界状态。

  当水温在18℃~22℃之间时,是鲶鱼卡鱼病发病的高峰期。 此时浮游植物和植物大量繁殖,特别是保温层上下水体交换频繁。 底泥中的有害物质浮到水面,使鲶鱼产生应激反应。 导致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3-5月份气温仍然不稳定,冷热环境下的水温和溶氧经常发生剧烈变化,这也使鲶鱼产生应激反应,甚至引起肠道痉挛,给病原菌可乘之机。的优点. 。

  当鲶鱼越冬后开始出现真菌症状时,一些养殖户滥用,甚至一次性使用过量剂量。 他们往往不考虑鱼体、温度、天气等用药条件,盲目施药。

  水温低于15℃时,少喂或不喂,水温高于15℃时斑点叉尾鮰,喂得过多,会导致暴饮暴食,胃肠道突然扩张,调节失衡。 或者因各种原因喂食口径不合格的大颗粒饲料,也会引起消化系统不适。

  可见,养殖环境应激、鱼体免疫力下降、继发细菌感染等都不同程度地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然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都属于肠道菌群,都是机会致病菌。 因此,保持良好的水质、减轻压力、提高免疫力是减少感染机会的最佳方法:

春季斑点叉尾鮰“套肠病”病因与防治

  4、做好口腔保健工作。 以保肝胆汁酸和保肠杜仲叶提取物为成分,提高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同时避免使用高刺激性药物。

Tags:

本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