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博客日记

成都海大韦宁台湾泥鳅高效养殖模式的关键点分析

24-01-23资讯围观206

简介   台湾泥鳅(以下简称“泥鳅”)生长周期短,耐缺氧。 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育种品种。 四川泥鳅主要养殖区集中在成都、眉山、乐山、夹江等地。   近年来,四川的泥鳅养殖数量

  台湾泥鳅(以下简称“泥鳅”)生长周期短,耐缺氧。 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育种品种。 四川泥鳅主要养殖区集中在成都、眉山、乐山、夹江等地。

  近年来,四川的泥鳅养殖数量逐渐增多。 但此前市场上并没有泥鳅专用饲料产品。 养殖户使用36蛋白四大鱼苗饲料进行饲养,养殖周期长(一般在7-9个月左右)。 且产量低(保证产量30-35斤,饲料系数1.42-1.66),每亩利润5000-8000元左右。 农民急需一种适合泥鳅生长的特殊材料。

  2017年,成都海大开发出海泥鳅专用料6608#,得到了广大泥鳅养殖户的认可。 2018年,我们在结合四川养殖条件的基础上,融合海大集团多年来在水产养殖方面的耕耘,总结出一套高效的泥鳅养殖模式——“321”模式。

  针对养殖前期的苗培育问题,成都海大总结优秀养殖户的经验,结合海联科的应用方案,推出了“五步水溅培育”泥鳅苗培育方法。

  1)进水口:进水时,注意在进水口处使用筛网,阻挡外来有害生物。 进水后需要将敌人彻底杀死(使用甲氰菊酯等)。 1-2天后用3201解毒(用量为3亩·m/桶),3-5天后即可进行解毒。

  2)培育藻类:对于泥鳅来说,为了减少气泡病的发生风险,最好使用清水育苗。 池塘应呈浅棕色或浅绿色,透明度应在35-40厘米左右。

  3)放苗:放苗前需进行试苗,无死亡现象方可放苗。 出苗前1-2小时喷洒海莲科胁迫灵(2亩·m/桶)。 放苗时要注意。 当氧气袋内外温度一致时才能放苗。

  4)饵料训练:泥鳅张口取食对于泥鳅苗的成活极为关键。 但泥鳅与黄颡鱼、生鱼不同。 泥鳅泼溅体型较小,口裂也较小。 入池一周后才能吃轮虫和小型浮游动物。 等待。 因此,需要培养的生物饵料不宜太大或太老(小型原生动物和轮虫适合,枝角类和桡足类不适合),饵料培养速度不宜太快,所以建议少量多次补充饵料。 。

  玉多宝(5-10亩·米/袋)+双水宝(5亩·米/桶)与3102(5亩·米/桶)组合。 两者交替使用,2-3天/次,连续使用2次-3轮

  培育饵料的时间一定不能选得太早,以免培育饵料过快,导致大型浮游动物过早出现,导致饵料不好吃。 因此,无论是早批次还是晚批次培养,最好选择在育苗当天放出饵料。

  5)驯服:泥鳅入池后,喂蛋黄,从50万个/蛋黄逐渐增加到10万个/蛋黄。 蛋黄喂养的持续时间约为6-7天; 其次,水花落入池塘后,喂2-3天就要开始使用粉状饲料来驯服鱼了; 10-15天后,当它们完全适应粉末饲料后,用小型喂食器喂粉末。 由于泥鳅养殖密度较大泥鳅养殖,建议每亩池塘设置5-7个小型喂食器。 平台可以保证泥鳅吃食均匀。

  为了解决育苗期水质恶化和肠道保养问题,我们编制了《鱼多宝全套应用方案》,通过内服+外用从内改善鱼体质,补充鱼体内的有益菌。外,稳定水质进行调节。 。 两个方案推广后,得到了农民的一致好评。

  5斤鱼多宝+0.5桶双水宝+2.5斤益生菌+50斤加气自来水/井水,密封发酵48-72小时。

  我们发现饲养技术也是限制泥鳅快速生长的关键因素。 由于泥鳅养殖密度大,亩产量高,再加上泥鳅肠道短,消化能力差,所以也极其贪吃。 如果池塘内只有一个投喂点,且投喂餐数较少,则容易出现以下情况:

  经过总结和细化,我们将饲喂由单一饲喂平台改为多台饲喂机(大型饲喂机1台/1-2亩)。 另外,在每日投喂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将投喂量增加到每天2-3台投喂机。 餐,改为每天8-10餐,或全天连续喂食。 这样做的好处是:

  经过两年的技术改进和大力推广,从养殖户反馈的养殖数据来看,成都海大泥鳅专用料6608结合321养殖模式,帮助养殖户解决了泥鳅养殖过程中的三大难题。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帮助农民增产增效。

  大量养殖数据证明,该模式可大大缩短泥鳅养殖周期(缩短3-4个月),饵料系数降低0.3以上,亩产利润提高400%以上!

  由于苗木成活率低是泥鳅养殖的痛点之一,为了进一步打造产品差异化,提高产品竞争力,6602在原有材料利用模式的基础上升级为新型“苗宝宝”,作为一种生态功能型产品。育苗材料。 。

  技术过硬:采用双重超微粉碎,两级调制老化,颗粒细小,配套设施齐全,保证鱼种吃得充分,易于消化。

  维护健康:采用研究中心研发的多功能、植物提取物和微生态发酵原料,让苗木的肝脏更健康,肠道吸收更充分。

  1、泥鳅是近年来新兴的养殖品种。 虽然周期短、效率高,但苗木成活率低、水质易恶化仍然是影响泥鳅养殖成功的两大痛点。

  2、水质管理和饲养管理是泥鳅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 水质管理主要在于常用微生态制剂的水量调节,而饲养管理最重要的是多餐投喂。

Tags:

本站推荐